好品山东

【山东手造】 宏济堂阿胶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武祥伦: 坚守40年,以匠心凝好胶

发布时间: 2022-06-13
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积淀,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。山东,作为“大汶口文化”“龙山文化”等文化的发源地,在岁月的变迁中流传下了众多古老技艺,其中,宏济堂阿胶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之一。

宏济堂阿胶制作技艺自1907年传至今天,已有百余年历史。今年57岁、作为第三代传承人的武祥伦告诉新黄河记者,在他心里,熬制出的每一块阿胶不是一件产品,而是一件艺术品。

300道工序,熬制品质阿胶

说到武祥伦的技法师承,不得不提起宏济堂创始人乐镜宇,也就是电视剧《大宅门》中白景琦的原型。1907年,乐镜宇在济南创办宏济堂;1909年,开办宏济堂阿胶厂,并独创“九提九炙炼胶法”,因曾进奉皇室,被称为“九天贡胶”。

流传百年,经过三代人的研究创新,“九提九炙”的古老技艺不断细化,“一块上好的阿胶,要经过99道大工序、300多道小工序精炼而成,整套流程需要80余天。”武祥伦告诉新黄河记者,“而且整个过程需要全部手工制作,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导致整锅阿胶作废,对技工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很高。”

因为工序繁多且精细,古法熬胶的最大问题就是出胶率比较低。不过,武祥伦秉持宏济堂“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,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”的百年古训,和工友一起坚持手工熬胶,一块块“黑如翳漆,光透如琥珀”的“黑黄金阿胶”在匠心中熬制凝结,“每一块阿胶不是产品,而是一件艺术品。”

16岁学艺,坚守40年

技艺,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。不过,武祥伦坦言,直到今天他仍然在不断学习,“熬制一块好阿胶不容易,掌握得越多,越觉得其中有很大的学问。”

武祥伦自小在制胶房里长大,16岁高中毕业后便跟随伯父和父亲学习制胶。武祥伦的伯父对他的影响很大,“那时伯父身体不好,白天我跟他学习制胶,晚上也要在旁照顾,”武祥伦说,“伯父就会和我讲很多关于阿胶的故事、制胶的细节,真正对制胶产生兴趣也就是那个时候。”

1986年,21岁的武祥伦第一次独立操作熬制阿胶,“当时非常紧张,就害怕哪个环节没学好出错。”幸好,在长辈的护航下,武祥伦的第一锅胶操作得很顺利。自那时起,宏济堂阿胶便成了武祥伦一生的羁绊。

匠心传承,持续超越

1968年,为了支持国家工作,宏济堂将阿胶生产任务无私移交。技有所成的武祥伦感慨,“很着急,害怕这项技艺从自己手里失传。”好在,2012年宏济堂阿胶正式复产,成功恢复“九提九炙”的传统制胶工艺并重启古法制胶生产线,而且还复原了“金锅银铲”,宏济堂古法手工阿胶重生。

据武祥伦介绍,熬胶的金锅由36公斤纯金打造,银铲也重达3.5公斤。“之所以要用金锅银铲是因为其质地更稳定,制出的阿胶更有利于吸收”,武祥伦介绍,“他还对金锅进行了多次升级,希望能将其作用发挥得更充分。”

除了自己研究阿胶熬制技法以外,武祥伦也不忘技法传承。目前,他已经收了七八个徒弟,“九提九炙”古法熬胶技艺也有了第四代传承人。“每个行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凝结了人类的智慧,我也希望我们这门手艺能继续发扬下去。”武祥伦说。